2020年12月11-13日,由河湖网、中国海洋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青岛环境工程设计院、华北水利水电大学环境与市政工程学院、青岛科技大学环境与安全工程学院等单位牵头举办,珠江水利委员会珠江水利科学研究院、广州市新生活环保促进会、中关村绿创环境治理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生态水环境专业委员会等单位协办的“2020河湖生态论坛”在广州海珊大酒店如期召开。
12月11日晚,全国河湖生态修复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成立预备会在酒店14楼会议室召开,联盟各成员单位与会支持,会议审议联盟章程,各成员单位积极献言供策,大家一致认为,联盟是开展对话交流和创新合作的重要平台。我们相信,通过加强互联互通、互学互鉴,联盟将成为一个充满活力、协同创新、分享机遇、共赢发展的合作机制,联盟将进一步丰富成员活动,开展形式多样的对话交流和新闻产品互换,推动人员往来,分享技术进步。
12日上午论坛开幕,主办单位河湖网运营总监杨国主持开幕式,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宋刚福院长、珠江水利科学研究院首席专家吴小明副总工分别代表论坛主办协办单位致辞并共同为全国河湖生态修复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揭牌。
上午大会报告由珠江水利科学研究院首席专家、副总工吴小明主持,火箭军工程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工程院院士侯立安线上做特邀报告《黑臭水体治理现状及控制对策》,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生态环境研究所、中国水利学会生态水利工程学专委会副秘书长付意成博士做《河湖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工程技术导则》解读的专题报告,华北水利水电大学环境与市政工程学院刘秉涛副院长进行了题目为《基于itree模型的城市滨河绿化带生态功能评价》、珠江水利科学研究院杜河清博士进行了题目为《河湖底泥综合修复技术研究》,生态环境部珠江流域南海海域生态环境监督管理局黄少峰主任进行了题目为《流域水生态监测与评价》,青岛环境工程设计院黄青院长进行了题目为《水环境综合治理案例解析》的报告分享,来自相关单位及行业专家、学者到会发言和交流论坛。
论坛高端对话环节由山东省科学院陈庆峰主任主持对话嘉宾对各自领域及相关问题进行交流,部分对话嘉宾内容摘要:
付意成副秘书长对即将实施的水利部行业标准《河湖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工程技术导则》(SL/T 800-2020)的编制过程、框架体系、适用范围等内容进行了交流。《河湖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工程技术导则》(SL/T 800—2020)共11章和4个附录,主要技术内容包括河湖生态系统调查与评价,设计原则,河湖生态流量保障、水质保护与改善、河湖地貌形态保护与修复、重要水生生物栖息地与生物多样性保护、水文化传承与水景观构建,材料和施工、监测和管理等。标准适用于大中型河流、重要湖泊(水库)等水域的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工程设计,也适用于新建水利水电工程的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设计,以及已建水利水电工程的生态化改造、生态调度与管理等,小型河流以及其它湖泊(水库)水域的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工程设计可参照执行。标准的发布实施为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落实“水利工程补短板、水利行业强监管”水利改革发展总基调提供技术支撑。
珠江水利科学研究院首席专家吴小明副总工——河湖水环境治理,具有较大的差异性,需要一河一策,一湖一策;要结合城市当地的自然环境与社会经济特点,因地制宜的精细化设计,避免简单照搬其他城市的治水模式。比如深圳市限期消除全市黑臭水体,采用大投入、EPC总包、军令状模式,取得巨大成功,但这一模式难以在经济落后地区成功复制。比如,近期出差银川、东营等城市,看到规模浩大的淡水湖面,生态良好、景观壮丽,却有担心与反思,北方缺水城市,有能力长期维持这么大的淡水湖泊吗?河湖生态修复,需要从宏观、中观、微观不同尺度上统筹规划,宏观尺度上,需要与区域地貌、水资源禀赋、河湖基本类型相适应,既宏观上要尊重自然规律;中观尺度上,则是强调人与河流的和谐,主要是城市与河湖统筹,把握河湖与城市总体规划的关系,从城市规划中把握河湖的基本功能定位;微观尺度上,才是河湖水系统系统的构建,其中包括健康的水文过程、河岸结构、滩槽分布,最后才是水生物系统。多次参与河湖生态修复相关技术会议,感觉当前设计人员普遍存在注重微观、宏观分析不足的现象,作为大专院校的研究人员可以聚焦一点展开深入研究,但作为河湖生态修复工程的规划设计人员,显然应该从宏观层面、中观层面的总体把握,再到微观层面的精细化设计。
原中科院水生所研究员李勤生---河湖生态修复是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整合相关的有效技术和产品,提高水体的自净能力,恢复生态系统的相对平衡。武汉益生泉生物科技开发有限责任公司自主研发的人造生物膜专利技术和产品具有在水中不流失、高效、长效、安全的特点,具有多种剂型,适用于静止和流动水体,适应有水位、盐度变化的通海河道,以及不同类型河湖原位生态修复和污水处理。武汉益生泉竭诚欢迎合作,优势互补,为保护水资源,改善生态环境共同努力。
青岛环境工程设计院黄青院长---环境院成立19年了,大小做过壹千多项设计项目。众所周知:设计工作纷繁复杂,过程曲折,当然,也让我们设计师充满了成就感。希望咱们在本次论坛和战略联盟共同搭建的合作共赢的平台上,在冶黑治臭的过程中,与水生态行业大咖加强产学研互动、资源共享,为祖国的绿水青山而努力。
下午大会报告由青岛环境工程设计院黄青院长主持,珠江水利科学研究院首席专家、副总工吴小明进行了题目为《深圳湾综合治理与跨界管理》、中国海洋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李锋民副院长进行了题目为《“厌氧区嵌入型”潜流人工湿地高效脱氮研究》、山东省科学院水污染控制与生态修复研究室陈庆锋主任进行了题目为《水力空化技术及其在高难降解废水处理中的应用》、青岛科技大学环境与安全工程学院刘飞博士进行了题目为《电化学水处理和盐差能收集技术研究》、北京建筑大学张君枝副教授进行了题目为《北京湖泊2-MIB的来源解析及影响因素研究》、广东懿兴水生植物科技有限公司肖百花董事长进行了题目为《全流域治理水生植物的应用与搭配-水生植物实战应用系列-》、春鼎机械工业股份有限公司陈长捷总经理特助进行了题目为《春鼎TSW型沉水式鲁式鼓风机在河湖生态修复爆气工艺中的应用和优势》、 原中科院水生所研究员、武汉益生泉生物科技开发有限责任公司执行董事李勤生进行了题目为《河道及黑臭水体原位生态修复专利技术》的报告分享。
13日上午大会报告由华北水利水电大学环境与市政工程学院刘秉涛副院长主持,珠江水利科学研究院唐红亮高工进行了题目为《城市化地区人工湖水量水质保障方案研究》、中国电建集团昆明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鲍智弥高级工程师进行了题目为《生态塘库在洱海水环境治理工程统筹中的作用探讨》、珠江水利科学研究院王建国主任进行了题目为《粤港澳大湾区受损河湖生态修复及全过程跟踪监测评估》、广州市新生活环保促进会高毅坚秘书长进行了题目为《环保组织视角:河湖生态保护的新阶段和新商机》、华北水利水电大学环境与市政工程学院马翠老师进行了题目为《合成酚类抗氧化剂在环境中的赋存状态及毒理性研究》、 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郭加汛博士进行了题目为《城市降雨径流过程中氮来源及贡献变化特征研究》、北京建筑大学硕士研究生廖宇进行了题目为《多种氧化工艺对饮用水中典型硫醚类嗅味物质的去除效果、动力学和机理研究》的报告分享。
本次论坛以防治水污染、修复黑臭水体为目标,围绕《河湖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工程技术导则》行业标准解读,通过对河湖致灾机理、防灾减灾对策、生态修复技术、体制机制创新等方面的研讨,为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落实河湖长制“六大任务”,推动让河长制湖长制从“有名”向“有实”转变,不断提升污水处理的能力,确定和保障河湖生态流量是强化水资源管理,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为我国河湖功能的完善、河湖长制的有效落实提供广阔的思路和必要的技术支撑。论坛获得了华北水利水电大学、珠江水利科学研究院、中国海洋大学等单位的大力支持,为相关环保专家、学者搭建了学术交流的平台,取得了良好的效果。